太平天国简易攻略

201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太平天国简易攻略”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太平天国简易攻略插图

天平天国运动持续了14年,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如昙花一现,至今又褒贬不一,对其国体官制不甚了解,作为业余历史爱好者做下浅谈,班门弄斧之处多多包涵!

天平天国是军师负责制,军师总领朝纲为政府首脑,天王是国主临朝不理政,是虚位最高领导,这都是出自太平天国的总设计师冯云山之手,冯云山本以为自己能当二把手,无奈未起义既被官府抓了,群龙无首一片混乱,杨秀清通过天父临凡和自己的政治才干化解了危急并脱颖而出!冯云山心胸开阔,甘愿让贤!

太平天国起义后,洪秀全在东乡称天王,并建立了简易的领导班子,占领永安后太平天国壮大需要建立健全领导班子了就封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东王,萧朝贵为右弼又正军师西王,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南王,韦昌辉为后护又副军师北王,石达开为翼王,以上诸王俱受东王节制,前期的军令政令的发布一般都是东王西王共同签发(都是正军师也印证了军师负责制)。同时分封五军主将:杨秀清为中军主将,萧朝贵为前军主将,冯云山为后军主将,韦昌辉为右军主将,石达开为左军主将,中军节制诸军,各主将又有兵符!又分封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二十四丞相(正又正,副又副),燕王(后封)秦日钢为天官正丞相为百官之首,军队有军帅,师帅,旅帅,二司马,百夫长!这就是永安封王和永安建制。

在蓑衣渡和围攻长沙时南王和西王先后牺牲!尤其是西王的牺牲,再也没人制约东王的专权(西王有天兄下凡相克天父下凡又是正军师),定都南京(天京)后,就是东王一家独领朝纲!同时增加了侯爵,

随着太平天国内部矛盾激化,爆发了天京事变,东王被杀,北王被处死!首义六王仅剩天王翼王!虽然翼王提理军务政务,但军师被天王收回自己做国主又是军师,军师治国制荡然无存!

石达开出走后,天王又分封英王陈玉成为前军主将,忠王李秀成为后军主将,韦俊(后投敌)为右军主将,侍王李侍贤为左军主将,中军主将先是正掌帅蒙德恩,后是杨辅清(脱离石达开归来),由于石达开的威望高,虽然出走封号依然是圣神电(宗教称号)通军主将翼王石。

随着太平天国的逐渐败亡,洪秀全滥封王(估计学习汉武帝的推恩令来削弱陈李的实权)官制也更混乱!

说起石达开的宗教称呼:圣神电,杨秀清的为圣神风,萧朝贵为圣神雨(雨师),冯云山为圣神云(云师),韦昌辉为圣神雷(雷师)!

太平天国的国体官制结合了古代和西方宗教的形态,显的既古朴有邪恶另类(也是不能的到很多读书人支持的原因),同时农民阶级又吸收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军师治国方式,又有周礼的官制(二司马),毕竟太平天国总设计师冯云山是个私塾先生(估计涉猎书籍比较杂),眼界达不到曾国藩那样的文化底蕴和高度!

太平天国与清军力量对比?在线等。

整体上说,太平天国的实力落后于清军。

从人数上来说,太平天国人数少于清军,太平天国鼎盛时期人数五十多万,而清军有二百多万人,战时甚至能动员到四百多万人。

而从装备上来看,太平天国鼎盛时期的装备绝对比清军先进。在初期,太平军使用的是简易的刀枪;而在鼎盛时期,太平军使用的是洋人提供的洋枪和洋炮。

在太平天国初期,由于军队刚刚建成,制度也不完善,又加上武器装备也都是最简易的刀枪棍棒,所以,太平天国初期的力量非常薄弱。而慢慢发展到后期,制度装备完善了,又加上洋人的支持,所以军事实力迅速提升,一度打得清军节节败退。

扩展资料:

太平天国的军事:

太平天国的军队号称太平军,是洪秀全在1850年7月建立的。

太平军按《太平军目》规定,在正副军师的统率下,有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各级指挥将领。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其中伍长统辖4人、军帅管13155人。

太平军纪律森严,按《定营条例》及《行营规矩》规定,必须遵守命令、爱护武器、保护人民利益、禁止私自藏匿金银物资等;作战号令按《行军总要》部署。前期执行甚严,后期日渐松弛。?

太平天国在从广西转战到南京期间曾在军中推行男女隔离的制度,并将这一制度在首都天京推行了两年,其后全面废止。但在天京以外的太平天国占领区,仅于1852年初一克武昌期间在武汉短暂推行过,其他地区并未将此制度推行民间。

太平天国失败后,一支太平军的余部远渡南美洲,还参加了南美太平洋战争。这支太平军队原先在中国早已身经百战,战法诡谲多变,搏杀凶悍凌厉。

图:太平天国灭亡为何会导致清朝楼市崩盘?

太平天国在灭亡以后,清朝楼市之所以会崩盘,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房产市场繁荣实际上只是假象,太平天国彻底灭亡以后,上海的楼市根本就没有这么大的需求量了,所以当时很多房产公司都破产了。其实当时在上海的一些租界,之所以会有这么多人买房,主要就是因为洪秀全发动了太平天国,而这个时候出现了很多的难民,这些难民基本上都来到了上海租界居住,所以当时上海租界的房子特别畅销。

在当时那个情况,不仅仅是上海的一些富人会跑到租界来居住,甚至很多南京以及苏州的富人都会跑到这边来。一时间上海租借的房子可以说是供不应求,于是很多国外的商人看到了商机,就在大力的发展房地产行业。但实际上在太平天国灭亡了以后,很多人就已经陆陆续续的返回了自己的家园,但是这个时候很多的商人已经被利益冲昏了头脑,根本就没有认清现实,认为上海租界的房产行业一定会继续的繁荣下去。

在这个时间段依旧有很多的人在建造房子,但是在一段时间以后,根本就没有人过来买这些房子了。后来上海租界11家银行,大概是有6家银行濒临倒闭,紧接着在这之后也出现了世界的金融危机,所以很多银行就全部倒闭了,在当时大清的经济也是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实际上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在,房价都会出现虚高的问题,房价只要出现了虚高,那么肯定是有人恶意在炒房价,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包括现在我们国内很多地区的房价依旧是比较的贵,当然了,目前政府也是出现了很多政策,现在国内的房价肯定不会像当时那样上涨的特别离谱的。

太平天国使用的历法与清朝使用的历法一样吗

一 天历的创行

天历的创制,据太平天国己未九年天王改历诏说:「前南王困桂平,见天启天使将天历畀南王看」。这是故神其说的天历神授的说法,其实是冯云山于清道光二十七、八年(一八四七—一八四八年)间在桂平县狱中时,创造出这一种新历法。冯云山「通星卜」,曾学习天文历算。天历应该出自具有这一门学识的人的创制。

天历的颁行,始天太平天国壬子二年正月初一日。辛开元年,太平天国还用夏历。现存天命诏旨书载有天王辛开元年「又八月初七日,时在永安」的一封诏书。「又八月」,就是「闰八月」,天历没有闰月,这年夏历闰八月,可见辛开元年太平天国还用夏历。又考太平天国新历书第一次为清方获得的是清朝差大臣赛尚阿的兵士于咸丰二年正月二十八日检得的太平天国壬子二年新历,据此可知天历是到壬子二年正月初一日才颁行的。

天历既在金田起义前创造,为什么不在太平天国辛开元年颁行呢?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改正朔—正月初一日都是在王者易姓之后,而洪秀全登天王位是在太平天国辛开元年二月二十一日,这年正月初一日,他尚未登位,因此不能先改正朔,故辛开元年仍用夏历。

天历颁行于壬子二年正月元旦。这年冬,大军在武昌度岁,其除夕,正当清咸丰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这一天,天王选妃,各馆进贡,各馆给猪钱度岁,武昌城中到处过天历岁除。当时太平天国所过的除夕乃是天历除夕,已与夏历除夕的日序不同了。

太平天国推行天历情况,自从颁布天历后,凡克复的地方,都立刻行使天历,民间契卷必须遵用天历。每遇天历新年,无论朝内、军中、民间、都金鼓喧天,爆竹如雷,举国欢欣,庆祝新年。就是远离通都大邑的乡镇,也都「燃通宵巨烛,放爆竹」,来「庆令节」。而在同是僻远乡镇,当夏历新年的时候,却「无闻一爆竹声」。由于当时在太平天国克复的地方都行使天历,民间把天历都记熟了,因此,到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统治者再度恢复夏历。但太平天国所改干支的字,民间还是照样使用。时人有两句诗道:「不觉草茅忘忌讳,亥开丑好未全芟」,就是咏这件事。太平天国推行天历的效果居然到了这个地步。所以当时英国人麦都思有观天历的推行可证太平天国确有进步及改革能力与趋向的评论。

二 天历的历法

甲 天历的内容和形式

天历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不用闰法;单月(正、三、五、七、九、十一)大,三十一日;双月(二、四、六、八、十、十二)小,三十日。每月一节、一气。节为月首。从初一日开始,大月十六日(立春、菁明、芒种、立秋、寒露、大雪六节),小月十五日(惊蛰、立夏、小暑、白露、立冬、小寒六节);气为月中,大月从十七日开始(雨水、谷雨、夏至、处暑、霜降、冬至六气),小月从十六日开始(春分、小满、大暑、秋分、小雪、大寒六气),俱十五日。兹将癸好三年新历卷端五王献历本章和天王御批及正月份日历列于后,以见天历的内容和形式:

前导副军师南王冯

禾乃师赎病主杨

左辅正军师东王

右弼又正军师西王肃

后护又副军师北王韦

暨左军主将翼王石

伏奏我

主我兄天王万岁万岁万万岁为治历定时事:当今

天父上主皇上帝开大恩,差我

主降凡为天下太平主,真是

太平天日,平匀圆满,无一些亏缺也。故臣等造历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单月三十一日,双月三十日,立春、清明、芒种、立秋、寒露、大雪俱十六日,余俱十五日。我天朝天国永远江山万万年,无有穷飞,乃是天父上主皇上帝差遣我

主降凡旨意也。其余从前历书一切邪说歪例,皆妖魔诡计,迷陷世人,臣等尽行删除。

盖年月日时皆是

天父排定,年年是吉是良,月月是吉是良,日日时时亦总是吉是良,何有好歹,何用拣择。凡

人果能真心虔敬

天父上主皇上帝,有天看顾,随时行事皆大吉大昌也。今臣等造历既成。谨献我主万岁万岁万万岁作主颁行。

御批 准。奉

旨造癸好三年新历颁行天下。

正月建甲寅牛宿

初一壬寅牛 立春

初二癸荣女

初三甲辰虚 礼拜

初四乙巳危

初五丙午室

初六丁未璧

初七戊申奎

初八己酉娄

初九庚戌胃

初十辛开昴 礼拜

十一壬子毕

十二癸好觜

十三甲寅参

十四乙荣井

十五丙辰魁

十六丁巳柳

十七戊午星 雨水礼拜

十八己未张

十九庚申翼

二十辛酉轸

二十一壬戌角

二十二癸开亢

二十三甲子氐

二十四乙好房 礼拜

二十五丙寅心

二十六丁荣尾

二十七戊辰箕

二十八己巳斗

二十九庚午牛

三十辛未女

三十一壬申虚 礼拜

献历本章对造历的理法和对旧历书的革命作了扼要的说明。接着便是日历,从正月起至十二月,接月编排。它的内容至为简明:数字和干支是记日序。二十八宿是记礼拜。立春是每年第一个「节」,在每年的正月初一日,所以在正月初一下记明「立春」二字。雨水是每年第一个「气」,立春与雨水距离十六天,所以在正月十七下也记明「雨水」两字。凡二十八宿排到房、虚、星、昴那一天就是礼拜日。正月初三排到虚、初十排到昴、十七排到星、二十四排到房,正是礼拜日,所以都在下面注明「礼拜」二字。「壬寅」「癸荣」等是干支,干支纪日,自殷代行使起,相续不断,而又一天不错,所以天历把它保留下来。至于旧历书上一切吉凶宜忌、生克休咎等迷信思想,尽行删去。又太平天国以「丑」音近于丑,乃改为「好」;「亥」音近于害,乃改为「开」;「卯」音近「冇」,广州糸方言,冇作没有解,乃改作「荣」。东王杨秀清答覆英人三十一条并质问英人五十条诰谕说:「干支内名号,因以声音不雅,故为改之」便是。又因「鬼」字是太平天国忌讳的字,所以把二十八宿中的「鬼宿」改为「魁宿」;因避东王杨秀清讳,乃把清明节写为菁明节。这是天历用字不同的地方。到己未九年后,又命史官作月令,把每年节气、草木萌芽都记录起来,附在第二年的同一月份日历之后,以供农民耕种的参考,如辛酉十一年四月份日历后附庚申十年四月萌芽月令记道:

立夏一南方地暖,落贰造谷种,落番薯秧,种膏〔高〕梁粟。

立夏二种白豆,北方地寒,亦有至此日始落谷种。

立夏三种油麻

立夏四北方地寒,始种包粟。

立夏八金银花开,芍药花开。

立夏九种青蓝。立夏十 种黄麻。

立夏十四下雨。

小满一北方地寒始插田。乙天的基本法则

天历是一种以节气定岁时的太阳历,可以叫它为四季历法。节气就是依着一年里气候的变化,平均地排成二十四个节次,所以叫做节气。

地球以二十三度半的倾斜依黄道环绕太阳周年运行,因而在一年中有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不同,从而产生了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一年中白天最长、正午太阳最高的一天叫做「夏至」;白天最短、正午太阳最低的一天叫做「冬至」;夹在中间、昼夜平分的两天叫做「春分」和「秋分」。

黄道的一周是三百六十度,所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在黄道上的位置,各占九十度:春分在黄经上是零度,夏至在黄经上是九十度,秋分在黄经上是一百八十度,冬至在黄经上是二百七十度。在这四个节气各九十度中,各匀分为六个节气,每个节气的间隔为黄经十五度,每年便共有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表示地球在轨道上运行时到达的位置,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太阳在春分点的时候,就是太阳在黄经度等于零的时候叫做春分。从春分起,黄经每隔十五度便是一个节气,顺序叫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古人把从小寒起每隔黄经三十度为一节气;从冬至起每隔黄经三十度为一中气。一年有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每月各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节气排在月初,中气排在月中。

节气主要是表示气候的变化。气候最主要的因素是「气温」和「雨量」;雨、露、霜、雪一般又称「降水」,都包括在广义的「雨量」里面。试把二十四节气加以分析,就可知它和气候的关系。

(1)关于四季的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共八个节气。春分和秋分,是表示昼夜平分的两个节气。夏至和冬至,是表示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到临的两个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表示春、夏、秋、冬四季里每季开始的四个节气。

(2)关于气温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共五个节气。

(3)关于雨量(降水)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共七个节气。

(4)其他关于农事方面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共四个节气。

气温和雨量,是气候的主要因素,四季的变化,也是属于气候的。所以节气主要是依据气候的变化把太阳一年在黄道上匀分为二十四个相等的位置,使农业上跟了每个节气的降临,便来做一定的农业工作。它是为农业服务的。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天文学和气象学上的伟大创造和发明。其中的夏至和冬至,称为「二至」,春分和秋分,称为「二分」。在西欧,也有这四个节气,但是他们除这四个节气外,就没有别的节气了。只有我们的祖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有将近五千年的历史,是一个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我们的祖先,最能掌握与农事最有关系的气候。他们精究历象,根据气候的变化,把一年匀分成二十四个节气,除二至二分外,比西欧和各国更细致地更精密地多了二十个节气。

远在距今四千多年,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知道利用黄昏时星宿出现来定一年四季的方法。书经尧典说:「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这就是根据鸟、火、虚,昴来定四季。把这四个星宿作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黄昏时的中星。到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已经有了二至和二分的四个节气。孟子离娄章说:「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古人称冬至和夏至叫做「日至」,冬至叫「日短至」,夏至叫「日长至」。从孟子所说的话,可知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采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已经很有把握测定阳历年的长短,就决定冬至和夏至的日期了。

二分二至四个节气,是在每季之中。既有了二分二至四个节气,于是由于一年四季的变化,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到西汉初年,其余二十个节气也都确立了起来〔一〕。到了这时,可以表示气候变化和提供农耕日程的二十四节气,便全部完备了。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历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农业生产,尤其具有重要的作用。二千多年来,我国农民耕田、播种、收割,都是按照节气办事的,他们依据节气来断定时令,农事的进行就有了根据,用不到再仰观天象了。

我国自古以来,行使夏历。夏历以月亮绕行地球一周作为一月,它的历年长度不和回归年相符,所以夏历的日期和气候变化没有固定关系,这样于农业生产很不方便,于是夏历既设置闰月,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并在安排年、月以外,再设置二十四节气,来弥补日期和气候变化不符的缺陷。

夏历一年比阳历一年短十一天多,因此夏历每年同一节气要比前一年移后十一天左右。夏历闰月的长度是三百八十四日,比阳历年还长十九天。遇到闰月之后,那年节气又要比前一年提早了二十天左右。这样,同一节气在夏历不同年份前后相差可达一个月。所以二十四节气固然弥补了夏历日期和气候变化不符的缺陷,但是,也正由于二十四节气的设置,突出地显示夏历「岁年错乱、四时失位」的大缺点。

上面说过,节气是符合地球环绕太阳的黄道的,黄道匀分为二十四份,排成二十四个节气,也就是符合周天三百六十度,匀分为二十四份,在黄经上每隔十五度,列成一个节气。地球绕太阳一周是阳历一年,依了一年的轨道,平均排列起来的二十四个节气,所以节气是完全符合于阳历的。夏历日期和气候变化没有固定关系,而二十四节气却概括地表示了一年四季、寒来暑往的气候变化,农民们世世代代都是按照节气从事农业生产。「那末,何不如把夏历废掉呢」?「为什么不干脆用节气来定岁时呢」?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世代实践之后,他们提出了问题和要求。

这一个问题和要求,经过北宋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沈括初步提出了回答。他指出夏历「气朔交争,岁年错乱,四时失位,算数繁猥」的大缺点。认识到「凡积月以为时,四时以成岁,阴阳生杀变化之节,皆主于气」的历理。故建议:「今为术,莫若用十二气为一年,更不用十二月。直以立春之日为孟春之一日,惊蛰为仲春之一日。大尽三十一日,小尽三十日,岁岁齐尽,永无闰余。十二月常一大一小相间,纵有两小相并,一岁不过一次」。至于月亮的圆缺对寒暑的季节无关,只要在历书上注明「朔」、「望」,以备参考。他以宋元佑元年(一○八六)孟春、仲春为例:「孟春小,一日壬寅,三日望,十九日朔。仲春大,一日壬申,三日望,十八日朔」。沈括把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个部份,共十二个部份。每一部份含两个节气,一个节气居首,一个节气居中。例如立春为孟春第一天,雨水居孟春之中;惊蛰为仲春第一天,春分居仲春之中。他用气定岁时,不用朔定岁时,所以说「更不用十二月」,但他仍借用月的名,一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一日,小月三十日,大小相间,不置闰月。他认为用这种历法,「则四时之气常正,岁政不相陵夺」,「简易端平,上符天运」,跟四季时令完全一致,又整齐划一,易于记忆,便于计算了〔一〕。

沈括这一个用节气定岁时的改历建议,实在就是废除夏历而用阳历来代替,不论从天文、气象、风俗、习惯那一方面来看,都比夏历合理而方便得多。但是,在封建时代一切都须要尊圣法古,如有轻议古法,那便是离经叛道。当时一般人认为自从尧帝行使夏历以来,已有三千多年,有谁可以变更古法呢!所以沈括的建议只有得到「怪怒攻骂」的结果,而当然是不会有实行的可能了。

在沈括提出这一个新历法七百六十五年之后,金田起义,反封建的矛头在文化战线上首先指向夏历。第二年太平天国就颁行了同样的新历法天历。天历采用节气为制历的基本法则,分一年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个月,以十二节为十二个月的开头,以十二气为十二个月的月中,而以立春为岁首。太平天国颁行这一个以节气定岁时的四季新历法,说明它是反映当时中国农民的要求,符合当时中国农民的愿望而产生;也说明它只有到了反封建的太平天国,才得见于实施。

丙 天历的分析〔一〕

天历以节气为制历的基本法则,是一种依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所定出来的历法。这是天历对夏历革命的方面。但是,天历对夏历的构成的个别部份,却还有继承的地方,也有借用的地方。所以要明白天历的各个构成部份的来历,还须对它进行分析的研究。天历的内容可以分析如下:

节气(如「立春」)

岁实(一年日数三百六十六日)

年名(如「癸好」)

月名(如「正月」「二月」)

月建(如「甲寅」)

日名(如初一「壬寅」)

日宿(如初一壬寅「牛」)

月宿(如正月建甲寅「牛宿」)

礼拜(如初三甲辰虚「礼拜」)

以下就这九项,一一探索它的来历。

A 节气

节气是太阳历的骨干,太平天国创制天历,采用节气作为制历的基本法则,这是最有见解而能掌握到关键性的地方。中国历术上有「朔」与「气」之分,朔系太阴关系,每月朔望,都从太阴而定;气为太阳关系,每年节气,都从太阳而定。因中国历术是从冬至起算,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气,以冬至为代表,所以称节气为气。

节气的定法有两种。中国古代历法采用的叫做「恒气」,就是把岁周匀分为二十四等分,每一节气占全年日数二十四分之一,约一五·二一八七五日,即十五日有奇,所以又叫做「平气」。到清代顺治二年(一六四五年)颁行时宪历,始改用「定气」注历,以太阳实到之时为准,如冬至前后,十四日有奇为一气,夏至前后,十六日有奇为一气,其馀节气也各不同,故各节气的日数不平均。太平天田制历,为求平匀整齐起见,故定节气不有定气,而用恒气。

天历采用恒气,又因调剂十二个月的单双数便于记忆,故对自汉以来的分配法稍有变动。汉代人推恒气,以四年为一组,因每一气的日数是一五·二一八七五,二十四气在一年后,还有奇零,必到四年然后成为整日,周而复始。今将古四分历的恒气日数,与天历对照如次:

古四分术的恒气,四年里面,气与气的距离日数不同。例如流沙坠简著录的西汉永光五年壬午(前三九年)历谱,有冬至及立春的注入。

十[一]月辛丑朔小巧玲珑十日庚戌 冬至

十二月庚午朔大 七日丙申 立春

此时所用为太初历,在“午”、“戌”、“寅”年,应查第二年一行的日数,惟冬至以后,属于下年,在“未”、“亥”、“卯”年,应查第三年一行的日数。第三年由冬至到立春,共四十六日(第一、二年都四十五日),永光谱由庚戌至丙申正距四十六日。所以古代用恒气都很严格。天历要在一年里面使恒气各有固定的日数,就难再求同古代恒气那样的准确了。

知天历所定一年的恒气与古不同,天历的节气当更不能与清咸丰时用定气的时宪书各节气全合,但其关系究如何,亦不难由推算而知。今试推清咸丰元年、二年的定气冬至及立春如下:

清咸丰元年 十一月初一日 壬子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四七九 冬至 下午五时三十六分

公元一八五一年 十二月二十二日 冬至

太平天国辛开元年 十一月十八日 冬至早一日

清咸丰元年十二月十五日 丙申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五二三 立春 下午十时二十九分

公元一八五二年二月四日 立春

太平天国壬子二年正月初一日 立春

清咸丰二年十一月十一日 丁巳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八四四 冬至 下午十一时二十八分

公元一八五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冬至

太平天国壬子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冬至

清咸丰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壬寅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八八九 立春 上午四时二分

公元一八五三年二月四日 立春

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正月初一日 立春

天历的历元,可以说是壬子二年的立春日,这一天确是一个定气的立春日。事有凑巧,癸好三年的立春日,也遇到了定气的立春。这可见太平天国编排天历是开始于壬子二年,其出发点的立春日,是借用了当时时宪书及阳历的定气立春,确与天象相合。而二年的立春,距三年的立春,事实上也恰是三百六十六日。但这仅是闰年的现象,并不是年年同这样,故向前推辛开元年的立春即提早一日(通常系阳历二月四日立春),向后推甲寅四年的立春已错后一日,以后约每四年增加错后三日。于是到己未九年遂有「四十年一干」的修订办法。兹再将太平天国十九年间的立春日与阳历对照如下〔一〕:

由此表可见天历的编排开始于壬子二年,这年立春与天象合,即定气的立春日。辛开元年乃逆推的,故冬至及立春日都错前一日。甲寅四年则错后一日。以后每遇阳历闰年的次年,即少错一日,因阳历闰年,同是三百六十六日。

B 岁实

岁实,就是一岁里面实在的日数。天历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有人以为采自公元一八五二年的阳历,这一年正是阳历的闰年,全年三百六十六日。其实,天历的编制者是懂得阳历的(论证详第三节),可以肯定他们不会错误地以阳历闰年的日数来做岁实的。我从前因见太平天国在建都天京前,往往附会儒家书籍中所说的帝就是他们所奉的上帝,曾经以为天历的岁实大约是采取书经尧典一岁「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的基数。现在看来,天历的编制者是通晓历法的,他们也同样不会以尧典这个基数作为岁实的。太平天国之所以定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在献历本章上曾经明确地说到:「太平天日,平匀圆满,无一些亏缺也。故臣等造历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这就是说由于天历要求平匀圆满,反对置闰,所以定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

C 年名

天历年名,承用干支纪年古法,清代时宪书用它,太平天国天历也承用它。天历创制时曾参考清咸丰元年时宪书,这一年干支纪年名为辛亥,于是即据以推出下一年太平天国二年为壬子、三年为癸好(丑)等等。

D 月名

古代月名,乃依年始至年终每月的顺序排定,这是太阴月,以一次太阴圆缺晦朔为一个月。当殷商时代,如武丁时,即以一、二、三至十二为月名,闰年添一个十三月。祖甲元年(公元前一二七三年)才改一月为正月,沿用至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改用阳历,正月的名称,行用了三千多年。但天历正月的名,乃是太阳历的「节气月」,与以前的「太阴月」名同而实异。太阴月的正月,乃是一年里面春季第一个月亮之月。太阳历的正月(节气月),乃是当一年春季的开始,约占全季三分之一的一段日子,就是春季的首一段,共三十一日。二月三十日为中段,三月三十一日为末段,天历的月名意义是这样。夏、秋、冬三季,四月以至十二月也都是这样。所以天历的月名,只是代表一年中十二分之一的一段日子它的初一也不是日月合璧之朔。它将一节一气叫做月,不过是借用太阴月的名称罢了。

E 月建

月建,即干支纪月,也是中国古法。西汉以前,有月名而没有月建。以干支纪月,所纪的虽在太阴月的上面,实在乃是太阳月,即节气月。汉简中已有月建的设置,例如流沙坠简中著录的西汉元康三年(公元前六三年)历谱「正月廿日甲寅」下注一「建」字,即指正月为建寅之月。其法以「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十二字配十二支,注于每日干支之下,遇节日则重一字,所以十二节所建不同。古以建除附会吉凶忌宜,叫做建除家。但所谓「月建」,有支无干。以干支相配为月建的名,见于后唐同光四年(九二六年)具注历,其年「正月小建庚寅」。月建既是太阳历的月分,不计闰月(闰月分属前后两月的月建),故以配干支,五年而一周(六十月),凡甲、己年起正月丙寅;乙、庚年起戊寅;丙、辛年起庚寅;丁、壬年起壬寅;戊、癸年起甲寅。同光四年即天成元年丙戌,故正月建庚寅。清咸丰元年辛亥,正月建庚寅;二年壬子,即太平天国壬子二年,正月建壬寅;三年癸丑,即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正月建甲寅;四年甲寅,即太平天国甲寅四年,正月建丙寅;十一年辛酉,即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正月建庚寅,一一都合。但太平天国造壬子二年新历,却据清咸丰元年十二月建辛丑以次推求,而定正月建壬寅。可知天历的月建,乃沿用干支纪月的古例,承袭时宪书而定的。

F 日名

以一至三十或二十九,定每个太阴月的次序,也始于汉代。周、秦以上,但以干支做日名,不记日次的数字。干支纪日,是中国古代一种优秀的文化,其起源很古,究在何时,尚不可考,而就可以确切指定的殷代甲骨文材料来看,己有悠久的历史,为世界各国所无与比伦的。在库、方二氏所藏甲骨文字第一五九五版,所记为殷武丁二十九年,殷正十二月十五日庚申夜的月全食,相当于公元前一三一一年儒略历的十一月廿三日,儒略周日一二四二九0七。从这一回月食的那天庚申算起,到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丙子,儒略周日二四一九四0三,确实可靠,相续不断,而又一天不误的干支纪日,已用了三千二百二十二年,一百一十七万六千四百九十七日。若从盘庚迁殷算起,则有一百二十一万多天。这种长久的纪日法,实属可惊。若再上推,自更邈远。干支纪日原来与迷信没有关系。当殷、周时代,还仅以干支为日名,绝没有阴阳五行吉凶祸福的说法附会其间,汉以后乃逐渐增入许多迷信,到了清代的时宪书,可谓集其大成。太平天国制作新历的另一目的即在于破除迷信,所以把历书里面一切迷信说法一举而廓清之,真可说是二千年来历书上一大快事。但是,太平天国却保留有价值的干支纪日的旧法,就用干支来做日名。以干支为日的代表记号,一复古代干支纪日的本象,这是太平天国批判接受过去文化具有识力的地方。至于天历中的干支纪日,也还是承继自古流传的顺序赓继而记录的。太平天国创制的壬子二年新历,不但年名、月名、月建沿袭时宪书,日的干支,也同样是因袭时宪书。一个干支是一日的名,这一日,在久远而庞大的时间线上,有它固定的一点,这一点是不容移动的。这不但有儒略周日可证,二十八宿与节气也都可作证的。天历创始日壬子二年正月初一日新历与儒略周日对照如下:

壬子二年 正月初一 丙申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五二三

G 日宿

以二十八宿名附人历书,开始并没有迷信羼难其间,只不过是代表七日来复的四周,即用来记四个星期日子,从中国历书的沿革,就可以知道。汉代历谱残简,绝没有记星期日的影子,今所见后唐及北宋日历,才有「密」日的注入,密日就是星期日。后唐同光四年历在「正月六日甲午」上注一朱书「密」字,十三日辛丑,廿日戊申,廿七日乙卯都同。这六日、十三日、廿日、廿七日都正是日曜日。北宋雍熙三年(九八六年)丙戌岁具注历,更载有推七曜值日吉凶法,列有七曜名〔一〕。但七曜名不全载入历书,仅以「日曜」的「密」,注朱书在日干之上,如正月三日壬申,十日己卯,十七日丙戌等都是。以上两种,都不载「宿」名,实为宿名人历的前身。

后于雍熙三年历凡二百三十二年,而有南宋嘉定十一年(一二一八年)的残历〔二〕。这份残历仅六月的一面,由十六日至廿四日,这九日上都没有「密」字

武宣的特色景观有哪些

柳江和红水河在这里汇合。滔滔黔江横贯于县境中部,流往东南直奔珠江。这就是武宣。磅礴的大江,奇特的山峦,造就了许多壮阔的旅游景点,孕育了无数美丽的诗篇。

打开武宣几部旧县志,一阵阵翰墨书香、古风神韵扑面而来,其中,最令人欣喜的莫过于县志里的诗篇了,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很精彩的代表作,而在每一部县志的诗作专栏里,都收刊了柳宗元的两首七绝。这里录下一首——《雨中赠仙人山贾山人》:寒江夜雨声潺潺,晓云遮尽仙人山。

遥知玄豹在深处,下笑羁绊泥涂间。

仙人山在武宣县城西河畔边,山上有一岩洞,因洞中有一仙人石而得名。柳宗元这首诗就是镌刻于岩洞旁的石壁上。据清嘉庆年间的武宣县志记载:“仙人山位于县西十里,唐贾鹏居此,修炼仙去,今有仙人石遗迹,石上有如人状。”也就是在同一部县志里,记载了柳宗元诗作的轶事。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他的朋友贾鹏隐居于仙人山上。柳宗元由浩初和尚陪同,专程从柳州乘船而下,到山上看望贾鹏,下山时兴趣勃勃地写了上面这首诗。其实,认真翻阅《唐诗全集》,发现柳宗元为贾鹏而吟的诗竟有五首之多,可见他与贾山人友情之深厚。在武宣县城南十五公里209国道旁的旺田村背面,有个大岩洞,

亦称仙岩。岩壁上有多处石刻,斑斑驳驳,字体已无法辨认,庆幸的是,清嘉庆年间的县志有详细记载。县志云:“武赖(注:今桐岭镇)下里旺田村背,昔为仙岩古寺。明建文惠帝四年,成祖近,帝入夜逃出,祝发为僧,尝驻贵县,云游到此,遗诗三首刻石。”接着是三首非常奇特的七律诗。建文惠帝即明朝的第二任皇帝朱允文,成祖即明第三任皇帝朱棣。这里抄录三首诗中的第二首:风尘一日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环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照翠华临。

而遗诗第一首中的“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和第三首中的“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乌早晚朝”的诗句,与第二首的内容是一脉相承的,都表现了朱允文这位下野皇帝流离失所,削发披袈的悲怆处境。广西河池师专沈国华教授曾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武宣建文惠帝遗迹辨析》,以丰富的史料,清晰的思路论证了遗诗的真实性。在我看来,无论真实与否,在岩壁上刻下那么几首韵律俱雅的三首律诗,本身就是一件难得的文物古迹。从武宣县城东去的公路约10多公里处,公路北面有一座大村庄,名叫莫村。村前是一片平展的良田,村后是两座向东连绵起伏的丘陵,其势奔腾磅礴,状如双龙出洞,当地称之为双龙山。村的东南面,越过广阔的田野便是高耸的双髻山。此山的山顶形如盘在仕女头上的一对髻子。每天这里山雾缭绕,忽隐忽现,形成“双髻青岚”的一道美丽景色,把武宣和桂平自然地分开两边。系武宣古八景之一。当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桂平金田村爆发后,就是由武宣人肖朝贵为前导,率领起义军翻过这座高山进入武宣地界的。肖朝贵的家住在百崖槽口的武兰村,其家境贫寒,靠伐木烧炭为生。他结识了杨秀清周围一帮烧炭兄弟,加入洪秀全、冯云山组织的拜上帝会,在武宣、象州一带动员了3600多人加入太平军。他们破釜沉舟,自毁庐舍,奔赴桂平金田村集结。他们唱道:“葡萄架上藤结藤,朝贵串联来到村。百姓听了流热泪,烧掉房屋双髻奔。十五十六月光明,兄弟姐妹心连心。放下箕箩找枪炮,跟随朝贵当天军。”

1851年1月11日,金田村爆发了惊动全国、震撼世界的农民起义,太平军在击退了近万名清军的围攻之后,翻越双髻山西进武宣东乡。并在这里设立了大本营。莫村人兴高采烈,有力出力,有粮出粮,热烈欢迎太平军。此时,洪秀全称王决心已定,不到一个月时间,就修筑了一座简易的临时王府和坚固的围墙。同时到处散布童谣:“三八廿一,禾乃玉食,人坐一土,作尔民极。”前三句隐含洪秀全三个字,加上后一句意为洪秀全为民做主。3月中旬,太平军在东乡一带大败清军。3月23日,洪秀全在万众的欢呼声中,在莫村“登极”称为天王。不久,洪秀全就率领太平军冲出广西,突破湖南,沿着长江攻破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国。当时太平军撤离莫村时,莫村的梁家卖掉田地,全族一百多口人举家跟随太平军出征。在肖朝贵的带领下,跟随太平军远征的武宣人达数千人。他们前赴后继,到南京后所剩无几,但一个个都锤炼成了精兵强将。武宣东乡那沙人覃贵福机智神勇,力冠三军。太平天国第一次开科取士时,应武试者上万人。当时难于以武艺定高下,天王便下旨:有能举起应天门外石狮者为第一名。覃桂福奉旨,走到几百斤重的石狮前挟而举之,遂为太平军第一名武状元。太平天国破灭后,覃贵福归顺清朝,加副将衔,嗣充广西提督苏元春随员,剿匪有功,卒年66岁,墓葬于武宣东乡伏龙村,现墓区完好。其夫人欧氏墓葬亦在伏龙村。史载:“欧氏南京人,住武宣东乡伏龙村,九十四岁尚能操作自如。”我想,武宣县如果推出太平天国遗址系列旅游区,这位武状元夫妇的墓葬作为其中的一个景点应该是可以的。太平军撤离后,整个莫村被清军焚毁。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莫村虽然人丁兴旺,生活富裕,但当年的临时天国王府仅留下一些残墙断壁。奇怪的是,临时王府的周围建满了砖瓦房,其围墙内居然无人敢动,只是种了一些蔬菜,有的地方甚至是丢荒,长满了杂草。从黑乌乌的坚固的断墙上,可以想象,当年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修建了那么坚固的建筑物,群众的力量是多么的排山倒海,不可阻挡。而围墙内至今无人搞建筑,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天国的怀念,甚至是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然而临时王府至今为什么没有恢复呢?恢复了不是个很好旅游景点吗?县博物馆的李主任告诉我,县财政拿不出钱。我想,也许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领导层腐化内讧,民心丧尽,致使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一朝覆亡。于是,临时王府也就不那么珍贵了,所以人们也没有迫切去重建。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在这里是多么真实的写照。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运动,使武宣涌现了一大批农民领袖,无形中也给武宣造就了一批清朝高级将领。在太平天国临时王府往东走七、八公里处,一座修筑颇为讲究的坟墓展现在游客眼前,这就是清朝咸丰十一年皇帝赐葬的清朝一品振威将军刘季三的坟墓。1988年其后人做了较大的修葺,墓前有一副对联:功震前朝谥刚毅;名垂后世号振威。

1992年自治区文化厅下文将刘季三的墓葬列为文物项目,责令当地予以保护。刘季三字梅士,武宣东乡莲塘人,武举出身,跟随清军从武宣到浙江,一路追剿太平军,成为统领水陆联军的一品将军,后在浙江富阳战役中战死。据旧县志记载:“清廷嘉其忠烈,赐祭葬,予谥刚毅,祀昭忠。”同一时期武宣还有一位清朝一品将军,名叫刁经明,他年老退休,84岁时在武宣东乡病逝,至今县博物馆还存放着他们的官服和顶戴花翎。对于莫村太平天国称王遗址和清朝将领墓场两个景点的鲜明对比,引起了游客的深思,我亦不禁由衷赞叹,吟诗日:

青髻一对俯双龙,拜将封王贯长虹。

残墙烙上天国恨,新冢刻下大将功。

一场悲剧千场梦,百年霜雪万年松。

拂去尘封翻新页,举杯豪敬众宾朋。

汽车从莫村往东行驶20多公里就可到达百崖大峡谷,主谷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向最宽处约3.5公里,主峡谷两侧还有数以百计大小不等的侧谷,俗称百崖槽。这里年平均气温为19.5℃,冬天最冷为8.5℃,夏天最热也不过是26.5℃。一年四季,野风清纯,溪水甘甜,是个避暑疗养的好地方。处于原始状态的自然环境,这里的动植物得到很好的保护,其中有银杉、杉椤、紫荆木、漆柄木等数十种国家保护树种;有金银花、胶股蓝、半夏、天冬、麦冬等50多种中草药;鳄蜥、娃娃鱼、山瑞、蛤蚧、蟒蛇、猕猴等十多种国家保护动物亦活动在溪流林海之中。在峡谷的上空,云雾、雨虹、日出、晚霞,组成了变化万千的气象奇观。清晨,浓雾笼罩,虚无缥缈;放眼东眺,曙光初露,霞光万道,雾游云涌,一派富丽堂皇景象;转眼间红日当空,层云环绕,薄雾拂衣;傍晚,晚霞清晖,五彩缤纷……每当大雨过后,浓雾弥谷,溪流滂沱,几道霓虹横跨峡谷,好一幅“水光敛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古典风景画卷。峡谷内的溪流叫作百崖溪,溪长十多公里,最大的落差600多米。跌宕的峰峦,丰沛的雨量,形成了十多个飞崖直下的瀑布群,发出一阵阵粗犷的轰鸣,冲出了一池池深潭,最著名的有天王瀑、西王瀑,相应的有天王池、西王池。奔腾的溪流像一条神秘的玉带把瀑布群和众多潭池紧紧相连。溪流过处,有时轰然若惊雷,时而悠然若琴箫,犹如美妙的交响乐在险峻的群峰和荫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回荡,令人心旷神怡。武宣旅游局在介绍百崖大峡谷的宣传画上,恰如其分地印上了太平天国农民领袖冯云山当年在百崖槽写下的描绘瀑布的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篇:穿山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看了这份宣传资料,觉得诗句似曾相识。后来翻翻唐诗,果然同唐朝皇帝(宣宗)李忱与香严闲禅师的《瀑布联句》仅仅相差七、八个字。冯云山喜欢唐诗,素娴诗文,当年他从桂平紫荆山越过百崖槽到武宣进行革命活动,后来在百崖槽附近的东乡莫村全力支持洪秀全称王,他自己也被封为南王,瀑布诗反映崇高的精神境界,无疑是当年太平天国将领们的豪迈气魄和激越情怀的真实写照。游览了百崖大峡谷,也兴趣勃勃地写下一首诗《游百崖谷》:

潭池飞瀑喜称王,自有群峰报四方。

十里涧溪波浩浩,百崖槽壁莽苍苍。

雾外彩霞腾仙气,谷中奇卉吐异香。

但使冯翁今尚在,悠悠新景赛诗行。

从百崖槽回到县城,好客的武宣人总会自豪地把你带到县城观赏文庙。这是兴建在武宣旧城南门高坡上的一座宫殿式歇山式古建筑群,始建明朝宣德六年(1471年),是从旧县城(今旧县村)搬迁过来的,是广西至今保存的规模最大的古代孔庙,其建筑群建筑极为规范,涵盖有照壁、东西厢房、礼门、义门、状元门、棂星门、状元桥、大成门、大成殿等等。大成殿顶脊上的双龙护宝、双鳌昂头,生气勃勃,活灵活现。这里是武宣兴学立教的最早场所,也是当地纪念祭祀孔圣人的祠庙,故惯称孔庙。登上城中的马鞍山向南望去,只见孔庙建筑群飞檐翘角,红墙黄瓦,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为这个小县城增添了几分难得的古韵。孔庙的正前方,滚滚黔江从西北汹涌而来。正好在这里,被五座高山肩并肩地把江水拦腰挡住,然后再转个弯往东南奔腾而去,这就是武宣著名的“五马拦江”的风景点。而在“五马拦江”的旁边,有一座更高的山头,锐峰耸秀,笑傲群山,像一枝大笔直指蓝天。据说当年人们为文庙选址时,让庙门对着黔江旁的这座文笔山,意在祈愿武宣世世代代涌现大批文人才俊,报效国家。最近,我又一次兴致勃勃地观赏了孔庙,并在当地文物馆留言簿上留下一首七律:

八桂古来寺宇稀,仙城文庙足称奇。

红楼顶上腾龙鳌,大殿堂中尊圣师。

风雨沧桑五百载,文人学士三万旗。

后人拜祀需奋力,不枉棂星向文笔。

古老的孔庙,作为古代的教学场所,为武宣树立了尊师重教的好传统,亦为武宣传递了引以自豪的历史文脉,在武宣诗词园地中,有一大批吟诵孔庙的诗篇,清朝雍正年间武宣籍进士、瀚林编修陈仁在一首《文笔峰》的七律中,非常巧妙地歌颂了家乡的孔庙:亭亭卓立五云巅,独柱东南半壁天。

秋蘸银河分晓露,春拨碧蔚写云笺。

笔花散彩成霞气,瀚墨流香到日边。

千古如橡谁解用,岿然常在圣人前。

今天关于“太平天国简易攻略”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最新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194375642@qq.com